2025年9月13日,江苏省煤炭学会在徐州召开第八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学会理事长、全体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各专委会、工委会主任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杨树民理事长主持,受理事长的委托,江苏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海云代表学会汇报了学会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徐海云说,今年以来,在省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局江苏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学会广大理事和会员的关心支持下,学会遵循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学会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全面加强学会制度建设,架构完备的学会组织体系。
其一,完善了学会内部组织架构。为夯实学会发展的基础,不断推进学会规范化建设,学会成立了会员发展部、人才培养和托举部。设立会员发展部,进一步拓展学会与会员的联络、联系通道,更好的发展会员,壮大学会,加强学会对会员单位的管理,更好地服务广大会员,反映会员的期待需求,提升学会工作效率。成立人才培养和托举部,主要职能是,根据科技人才的成长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工作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依托学会的学术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发展平台和跟踪服务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其二,调整和组建各专委(工委)会。专委(工委)会是学会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会的四梁八柱。学会高度重视专委(工委)会的组建工作,对7个专业委员会和4个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的人选,从专业、职称、学术成就、工作经历和学术品质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形成了完备的考察材料。经学会理事长办公会、学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经过八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表决通过。目前,各专委会、工委会已经启动委员的人选和报批工作,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也在制定中。其三,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研究制定了学会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包括科技成果申请、鉴定条件、科技成果鉴定实施细则等。其四,设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基金。为全省煤炭行业青年科技人才创造平台条件、提供学术资源、助力成长,根据工作需要,学会设立全省煤炭行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托举基金,规范了评审方式、评审流程、经费使用、跟踪服务等。其五,强化学会内部管理。加强财务管理,重新制定并完善了学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学会工作人员出差事前批准制度,完善出差报销审批制度。建立学会财务季度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制度,反映财务收支状况。
二是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提升学会的影响力。注重培育品牌会议。坚持以高校学术高端引领,煤炭行业高度认同,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为抓手,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冲击地压研究团队共同打造“全国煤矿冲击地压治理理论前沿和技术应用大会”品牌学术会议,今年4月,学会与中国矿大在武汉市联合召开,会议规模大,影响力强。参加中国煤炭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作为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获得中国煤炭学会的许多赋能,为学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资源。3月份,参加了中国煤炭学会苏州煤矿充填绿色开采学术会议,4月份的洛阳中国煤炭学会年会。参与协办中国煤炭学会第3届科普大会。我会作为协办单位,目前学会正积极组织我省报名参加9月份在鄂尔多斯召开的中国煤炭学会第3届科普大会,我会科普专业委员会、部分企业将参加会议。积极组织参加华东煤炭学术会议。今年华东六省煤炭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学会号召会员单位认真组织学术论文,共提供了9篇学术论文,论文单位来自于高校、科研机构、煤矿企业等等,经组委会审查录用4篇论文。组织召开江苏省煤炭学会检测检验与电气防爆专业工作座谈会。帮助会员企业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矿用产品检测检验新规定和新要求,减少送检周期,提高产品送检质量。请专家讲授矿用设备安全检测检验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对生产单位检验能力的要求,机械、非金属材料类产品检测技术审查与检验实施,防爆及电气类产品检测技术审查与检验实施等,深受会员单位的欢迎。
三是认真履行学会职能,有效开展学会工作。召开了八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学会秘书处认真起草相关文件和制度,研究制定了长期以来影响学会发展的若干问题,4月份在扬州召开了八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审议通过。组织召开专委(工委)会工作会议。5月下旬在徐州组织召开了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专委(工委)会会议,制定了专委(工委)会工作规则,对各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甄选了一批理事单位。重视学会理事单位的甄选,发展好理事单位是学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过培育,条件成熟,发展了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为学会理事单位。积极争取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技厅备案工作。按照国家奖励办公室的规定,认真梳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规范性,重新制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经理事长办公会议和学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查通过,撰写申请报告,7月份报省科技厅,目前正做好第二审的修改工作。筹备江苏省煤炭学会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修订了科技进步奖的申诉和投诉渠道,制定了惩戒机制。发布了评奖通知,组建了评奖办公室。对申请评奖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评审各项工作已准备完毕。
四是认真落实省科协和省应急厅的工作部署,积极完成交办事项。落实好省科协交办的11月份召开的第2届江苏省政府智能制造大会的相关委托工作。我会已经落实参加大会的一名煤矿装备制造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煤炭学会主要负责人。谋划制定江苏省煤矿检测检验专家库,为我省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参加省科协十届五次会议,结合会议要求,研究制定学会改革发展意见。参加省科协院士主编会议,《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正式进入省期刊学会能源期刊集群。
五是发挥平台优势,托举优秀人才。学会姓学,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术为引领,发现科技人才,通过各类渠道培养和托举煤炭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今年以来向省科协推举的的项目。今年向省科协推荐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项目1人;向省科协推荐江苏省政府专利奖项目3个;向省科协推举江苏最美科学传播首席专家1人,最美科学传播专家1人;向省科协推荐5篇百篇优秀论文。向中国煤炭学会推举人才项目。向中国煤炭学会推荐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人;向中国煤炭学会推荐科技成果奖项目5个;推荐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5人。向中国煤炭学会推荐的科技项目。今年是中国煤炭学会首届科技奖的评选工作,这一奖励是经过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的,中国煤炭学会给予我学会5个项目的推荐名额,我会认真开展科技项目的审查工作。
截至目前,我会推荐的部分项目已经获奖或进入终评阶段。中国矿业大学朱真才教授团队的《复杂地质条件煤矿辅助运输机器人》项目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已获2024年度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3人(全国获奖人数65人),推荐获奖比例高。我会推荐的南京北路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名称“一种矿用车辆、人员混合定位的系统及方法”,参加第二届江苏省专利奖评选,根据第2届江苏专利奖评选省工作组办公室反馈的意见,通过初审。
向中国科协推选优秀青年人才参加专项培训。推选了江苏地质矿产研究院、南京天创科技有限公司各1人参加了中国科协专门人才培训计划,目前已有1人取得中国科协颁发的培训专业证书。
六是深化会企合作,共同致力于行业技术进步。积极参与煤炭行业标准制定,学会与中煤科工常州自动化研究院共同发起、共同组织专家,率先提出了煤矿井下装备通信技术标准,引导企业按照高标准进行生产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深化会企合作,聚焦企业自主创新,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园区,协同破解技术难题,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服务。先后考察了理事单位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在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行业推广方面将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领军人才培育、培养和和举荐工作,对南京天创科技有限公司发明的矿用具身机器人等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
七是推动产学研用政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煤矿智能化小场景建设。发挥平台作用。学会于6月在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局江苏局)召集煤矿制造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落实推进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关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学会在推动创新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学会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在我省煤矿的应用,加强产学研用政结合,提升我省煤矿整体智能化装备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准关键技术和难点。学会组织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属姚桥煤矿、徐庄煤矿、孔庄煤矿,徐州矿务集团及所属张双楼煤矿各矿机电矿长、各煤矿企业集团机电部长,集中分析煤矿智能系统与装备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形成了煤矿智能化小场景建设是当前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和主要难点的共识。精准攻关。组织中煤科工常州自动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徐州吉安矿业科技、南京北路智控、南京弘毅电气自动化、南京国辰电器控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负责人,根据煤矿对新技术、新装备的迫切需求,驱动对各类系统、各细分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共同致力于完善江苏矿山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工程,共同致力于推进江苏煤矿企业智能化建设。
徐海云指出,学会将持续加力,不断推进煤矿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会智库作用,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对智能化煤矿建设的咨询指导,积极推动我省煤矿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徐海云强调,下半年学会要认真组织学习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省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应急管理厅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学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团结带领广大会员,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始终遵循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积极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平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Copyright © 江苏省煤炭学会 联系电话: 备案号:苏ICP备18065559号-1
技术支持:无锡开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10)8522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