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煤炭学会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可落地、可考核的制度安排和行动计划,不断增强江苏煤炭行业发展新动能。“十四五”以来,江苏省煤炭学会把青年人才举荐作为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尤其是在煤炭青年科技人才、战略科技力量、高技能人才等关键领域成效显著。“十四五”不是简单增加人才数量,而是构建一套发现早,托举稳,评价准,用得好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让青年人才冒得出,成长快,留得住,干成事,已形成“遴选—托举—评价—再拔尖”的完整闭环。
一、建立人才举荐机制
“十四五”以来,在煤炭开采与地质勘探、煤炭提升和运输、煤炭智能系统与装备等前沿领域培育战略科学家梯队。一是设立人才托举的专门机构。学会秘书处下设人才培养和托举部,人才培养托举部会同会员部每年动态对会员单位人才进行摸底调查,按照人才类别进行分类,建立后备人才库;二是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科技人才的成长需求,专业特长及潜力,建立托举导师制,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工作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三是建立评价体系。对人才后备队伍、跟踪培养对象的学术发展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四是开展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教育。
二、托举方向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聚焦煤矿智能化、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开采等“十四五”重点任务,对托举人实行“方向清单+任务书”管理,确保人才成长与重大科技攻关同步规划、同步投入、同步考核。“十四五”期间,学会会员有5人获省科协人才托举资助(全省50-100名/ 年)。
三、成长通道全链条贯通
建立“托举—优青—杰青—院士后备”梯队数据库,已跟踪培养多名青年骨干,从中走出院士有效候选人2人、重点大学副校长1人,1人获2024年全国杰青称号(全国433人),1人获江苏省攀登学者称号(全省15名),5人获江苏省杰青称号(全省100名),另有多人获省优青和省青年基金资助及“青蓝工程”称号。
此外,2人入选中国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6人入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专家,1人入选江苏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专家,10人入选省科协省外高水平专家。
四、评价机制突出行业特色
学会着力强化煤炭领域青年人才评价规范,凸显煤炭行业特色,把论文写在百里矿山,千米井下,破除“唯论文”,把“技术转化率、标准制定”列为核心指标,对被举荐人进行考核。
五、平台与品牌活动赋能
学会经常举办江苏省煤炭生产一线优秀青年技术创新交流会,江苏省煤炭学会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座谈会,注重潜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发挥学会平台作用,赋能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品牌活动,每年稳定推荐青年人才参加遴选,并且每年都有1–2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该奖项全国每年不超过50人。学会同步实施“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遴选机制,形成“国家学会—省级学会—会员单位”三级托举格局,2024年,江苏省煤炭学会单点突破,申报人员中有3人获得该奖。
六、托举规模持续扩大
人才托举领域不断延伸,人才高地多点开花。“十四五”以来,学会通过各种渠道共举荐各类人才126人次,获奖或入选人才59人次(含向省科协推荐的省外高水平专家)。
其中:
11人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全国50名/ 年);
5人获省科协人才托举资助(全省50-100名/ 年);
4人获孙越崎能源科技奖(全国10名/ 年);
2人获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全省20名/ 2年);
1人获全国第三届杰出工程师奖;
1人获全国第四届杰出工程师提名奖;
1人获全国第五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
1人获江苏省首届专利奖金奖+发明人奖;
4人获中国煤炭学会科技创新优秀个人奖;
1个项目人获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1个项目获2022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提名;
1篇论文获202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学术成果论文奖;
4人入选中国煤炭学会科学传播专家;
1人获江苏省科普专家称号;
1个项目获省科协推荐江苏省政府专利奖。
下一步计划
学会已颁布《江苏省煤炭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基金管理办法》,面向学会全体会员单位实行自筹资资金托举名额,重点向深地开采、煤矿智能装备、生态环境治理等紧缺领域倾斜,确保“十五五”人才托举工作持续升级 。
Copyright © 江苏省煤炭学会 联系电话: 备案号:苏ICP备18065559号-1
技术支持:无锡开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10)85229289